公路交通技术

道路工程

  • 十六烷基季铵盐乳化沥青稳定性机理研究

    孔令云;鲜鑫;杨明洲;诸松祥;杨博;

    为研究十六烷基季铵盐乳化沥青的稳定性机理,选取3种十六烷基季铵盐乳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十六烷基吡啶溴化物HPB)为研究对象,通过储存稳定性、粒度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差示扫描量试验,对不同乳化剂的乳化沥青稳定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带有反离子Br~-且空间位阻较小的乳化剂制备沥青乳液具有最佳稳定性,其粒径最小、比表面积最大;2)乳化剂中亲水头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导致稳定性降低;3)乳化剂通过物理吸附作用于油水界面,形成有序的疏水界面层,从而增强乳化液的稳定性;4) CTAB乳化沥青具有较高的临界温度和较低的温度敏感性,表现出最佳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供乳化沥青稳定性研究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179 1-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纳米二氧化硅与高吸水性树脂复合内养护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杨连明;陈伟;

    为提升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采用快速碳化试验研究了高吸水性树脂和碳纳米二氧化硅掺量对混凝土碳化深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吸水性树脂增加了碳化深度和强度损失,并随龄期增加,累积效应显著,进一步加剧了混凝土服役后期的碳化深度;2)适量的纳米二氧化硅组合可显著降低碳化深度,并减少强度损失;3)高吸水性树脂与纳米二氧化硅组合的最佳掺量分别为0.16%、1.0%。该研究结果可为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践提供指导。

    2025年03期 v.41;No.179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水泥-矿渣复合改良不锈钢钢渣稳定土的重金属固化与路用性能研究

    黄颖;

    为降低不锈钢钢渣中重金属(Mn~(2+)、总铬)浸出风险并推动其资源化利用,采用水泥-矿渣复合改良技术,对不锈钢钢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并通过抗压强度、干缩/温缩、浸出毒性等试验方法,结合微观形貌分析,对改良不锈钢钢渣制备水泥稳定土的力学性能与环境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水泥与矿渣按9∶1混合可有效固化重金属,浸出液中Mn~(2+)与总铬浓度分别降至0.46 mg/L~0.97 mg/L和0.477 mg/L~0.722 mg/L,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Ⅳ类限值;2)路用性能方面,当胶凝材料用量为3%、4%、5%时,不锈钢钢渣掺量分别可提升至40%、50%、50%,对应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达3.1 MPa~3.8 MPa,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T F20—2015)要求;3)微观分析中,矿渣的填隙效应与水化产物(C-S-H凝胶)对重金属的包裹作用是性能提升的关键。改良后的不锈钢钢渣水泥稳定土路用性能和环境安全性均能满足道路使用要求。

    2025年03期 v.41;No.179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微波加热钢渣沥青混凝土传热特性数值模拟与试验

    赵毅;林雪;吕昕阳;董立强;张庆宇;闫伟;罗京;

    为探究微波加热钢渣沥青混凝土的传热机理和影响因素,采用数值仿真模拟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和傅里叶方程构建多物理场下微波加热钢渣沥青混凝土仿真模型,揭示材料介电常数、微波频率及波导结构对普通沥青混凝土(WS)和3种钢渣沥青混凝土(CSFSS、CSSFS、WSS)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微波加热钢渣沥青混凝土温度分布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1)多物理场下微波加热钢渣沥青混凝土模型的区域最高温度、升温效率、体平均温度、能量效率、温度协同常数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即WSS>CSFSS>CSSFS>WS;材料介电常数越大,升温速率越快,但温度均匀性较差;相较微波频率2.45 GHz, 5.8 GHz作用下钢渣沥青混凝土的升温速率增长介于9%~15%;微波频率越大,钢渣沥青混凝土升温速率越快;相较单波导结构,双波导结构作用下钢渣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均匀性明显提升;2)微波加热钢渣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实测值和模拟值均与加热时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且模拟值和实测值相近,说明仿真模型有效、可靠。

    2025年03期 v.41;No.179 2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周再恒;邢培营;彭俊;汪仕发;

    针对不预湿、搅拌前、搅拌过程中预湿再生粗骨料等不同搅拌工艺对再生骨料混凝土(RAC)工作性能的影响问题,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适用于市政道路次干路路面要求的配合比及RAC的抗冻性能。结果表明:1)在搅拌前预湿再生粗骨料制备的RAC的1 h坍落度比搅拌过程中预湿大40 mm,搅拌前预湿能更好地提高RAC工作性能;2) RAC抗折强度的影响因素依照显著性依次为再生骨料取代率、水灰比和砂率;3)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RAC相对动弹性模量逐渐减小,最小为68.97%,而RAC质量先增加后减小,且再生骨料取代率越高,RAC的冻融损伤程度越大,质量损失率最大为1.747%;4)同时考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冻融循环次数2个因素,建立冻融循环后RAC寿命预测模型,计算结果显示,预测抗冻寿命约为22.7年,满足市政道路次干路标准。研究结果可供RAC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179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原山区公路走廊带选择与路线方案研究

    陈丹;贺亚军;徐东琦;

    以G549九稻路的走廊研究为例,分析了公路功能、生态敏感区、地形地质条件、经济带动作用及工程经济等影响因素对走廊带的影响程度,提出了该路线的推荐走廊方案,旨在探讨复杂的高原山区条件下公路走廊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表明:1)公路功能与生态敏感区在公路走廊带方案研究中至关重要,是筛选公路走廊带影响因素的关键条件;2)遵循“功能优先、环保优先、综合分析”的思路是适宜于高原山区公路走廊带研究的方法,供同类项目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179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降雨和地下水联合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徐军丽;刘慧敏;张小东;张鹏鹏;李裕;

    以良白路地区路基边坡为例,建立高精度三维地质灾害模型,分析降雨和地下水联合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先基于VG模型确定土-水特征曲线,运用COMSOL中达西定律和固体力学2类接口耦合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降雨前后边坡的饱和度、孔压和等效塑性应变分布结果,并通过强度折减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上升会增加边坡土体中的饱和度,增大孔隙水压力;随着持续降雨,坡表孔压进一步增大,边坡的塑性应变与位移的增量变化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在暴雨工况下,路基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需进行坡体排水设计。

    2025年03期 v.41;No.179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桥梁工程

  • 山区峡谷地形平行双幅斜拉桥颤振性能及风嘴影响研究

    郭华军;

    针对山区峡谷地形中平行近距双幅大跨斜拉桥的颤振性能及风嘴外形影响,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该型桥梁上下游主梁间的复杂气动干扰问题,验证了该类桥梁结构在复杂风环境中的颤振稳定性,从而确保了桥梁结构的抗风安全性;采用规范方法和地形CFD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桥位基本风参数,针对π型主梁断面考虑了无风嘴、短风嘴及长风嘴3种主梁断面形式,并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不同主梁断面颤振临界风速进行了测定。风洞试验结果表明:1)相较无风嘴断面,短风嘴断面的颤振临界风速在不同风偏角下提升了17%至20%,长风嘴断面的颤振临界风速提升了2%及以上,说明增加风嘴可有效提升主梁断面的颤振临界风速,从而提高桥梁抗风性能;2)针对π型断面,主梁设计了3种风嘴方案,经综合对比分析经济效益和结构性能,推荐短风嘴为优化设计方案。

    2025年03期 v.41;No.179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加固双曲拱桥技术研究

    王志金;

    为解决双曲拱桥拱上建筑诸多病害问题,提升双曲拱桥承载及使用性能,在传统双曲拱桥加固施工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加固双曲拱桥的技术,即通过将原双曲拱桥拱上建筑(立墙、腹拱、实腹段填料)拆除后,新建柱梁式拱上建筑(立柱、横梁、预制桥面板)。采用Midas有限元建立双曲拱桥整体模型,对双曲拱桥加固改造施工过程分别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并对双曲拱桥改造施工过程进行变形及应力监测,以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双曲拱桥加固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值模拟数据均满足设计要求;2)变形及应力现场监测值均与数值模拟计算值相接近;3)桥梁加固改造完成后,主拱圈截面最大压应力和最大挠度均较改造前有所降低,而改造后的稳定安全系数较改造前则大幅度增加。通过采用框架式结构来降低双曲拱桥拱上建筑自重,以实现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加固双曲拱桥,效果显著,该技术可供双曲拱桥加固改造施工与设计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179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改进金豺算法的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参数修正

    陈方政;李天琦;黄琪琪;刘张浩;段敏;陈熠昕;

    针对传统优化算法在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中易陷入局部最优、高维参数识别精度不足的问题,采用调控逃逸能量参数的方法,改进标准的金豺算法,并建立基于改进金豺算法(IGJO)的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研究中,选取主梁弹性模量作为修正参数和跨中挠度影响线作为目标函数,并设计单损伤与多损伤工况的对比试验以验证算法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 IGJO算法在单损伤模型中最大识别误差为3%,较标准GJO(6%)降低50%;2)在多损伤模型中,结合3跨挠度影响线数据,IGJO最大误差仅为3.2%,较仅使用单跨数据(8.5%)降低62.3%,且平均误差稳定在1.62%。改进金豺算法显著提升了高维参数识别精度,为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提供了高精度的优化方法。

    2025年03期 v.41;No.179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桥施工对邻近老桥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卢伟业;黄新;

    在老桥附近建设新桥,为给新桥设计与施工提供数据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新桥与邻近老桥的三维模型,分别对新桥钻孔灌注桩施工、基坑开挖、承台及上部结构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新桥施工不同阶段周围土体及邻近老桥的响应特性,并采用现场测试数据予以验证。结果表明:1)随着钻孔钻进深度增加,钻孔周围地基土大都受到挤压作用,在深度方向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近似线性变化;2)不同部位钻孔施工对邻近老桥不同部位桩基的影响规律相近,随着钻进深度增加,老桥桩基位移增大,桩顶、底部位移较小而中部较大,桩顶、底部位移方向相反;3)老桥承台、桥墩及桥面位移变化规律与桩基相似,随着施工逐步推进,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均不断增加,并在新桥上部结构施工时达到最大值。

    2025年03期 v.41;No.179 87-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融合病害养护的公路桥梁技术状况网络层次评定方法

    杨玉齐;刘小明;王久增;马泽超;赵英杰;王志建;陈智;

    针对现有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方法未考虑结构病害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养护环节对后续评定结果影响的问题,提出融合病害养护的公路桥梁技术状况网络层次评定方法。首先基于桥梁结构和部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桥梁结构和部件的权重进行计算;其次基于新的权重分配,将病害养护融入桥梁技术状况评定中,以更为准确评价病害发展趋势;最后得到考虑病害养护的桥梁技术状况网络层次综合评定值。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桥梁技术状况评定中权重分配和病害发展趋势分析更为合理,有利于提升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结果的准确性,能为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2025年03期 v.41;No.179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预制拼装桥墩工程造价分析

    张喜山;张东昌;

    预制拼装桥梁因施工速度快、对通行交通影响小等优点,被广泛采用。针对桥梁预制拼装工艺和现浇工艺的工程造价显著不同的问题,采用单位工程造价法对2种施工工艺费用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全寿命周期内预制拼装桥墩相较传统现浇桥墩工程造价的定量对比分析,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情况下,预制拼装桥梁在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桥梁建设行业在成本控制和资源优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对预制拼装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推广应用产生了积极作用,帮助工程师和决策者在桥梁工程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做出更具有经济优势的决策。

    2025年03期 v.41;No.179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隧道工程

  • 超大直径公铁隧道小角度交叉下隧道变形与结构受力研究

    胡凯;张旗;朱航凯;张晓平;毛升;

    针对超大直径公路和铁路隧道小角度交叉段隧道变形与结构受力不明的问题,依托金塘海底铁路隧道和甬舟高速公路复线金塘海底公路隧道工程,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下穿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公路隧道与铁路隧道交叉段,当下部铁路隧道位于弱风化凝灰岩时,围岩质量较好,隧道受力较为稳定,上部公路隧道开挖对铁路隧道竖向变形与管片受力的影响均较小;2)当铁路隧道位于土层时,其结构发生了竖直与水平变形,隧道整体呈向上变形趋势,上下隧道正交点处变形值最大,随着距正交点距离的增加,下部铁路隧道向上变形值逐渐减小,上部隧道开挖顺序对下部铁路隧道向上变形值影响较小;3)下部铁路隧道无论位于岩体层还是土质层,上部公路隧道开挖施工条件下,下部铁路隧道管片压应力值均未超过C6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隧道管片结构处于安全状态。

    2025年03期 v.41;No.179 115-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疆西天山深埋隧道热害预测评价

    李翊嘉;乔国文;李治财;乔宇;康小兵;

    为研究西天山地区长大深埋隧道工程中的高地温热害问题,以G219线新疆昭苏至温宿段西天山深埋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地热地质条件分析,结合ANSYS有限元模拟计算软件中的Thermal模块进行隧道温度场模拟研究,对隧道高温热害区段进行预测评价。结果显示:1)西天山地区最大地温梯度约为2.4℃/100 m; 2)隧址区地温分布与隧道埋深存在正相关关系,一般埋深越大,温度越高,但在断层区域由于断裂构造的导热作用存在温度异常的现象;3)西天山隧道洞身最高温度43.52℃,存在高地温热害问题,Ⅲ级以上热害段落约3 390 m,约占隧道总长的21.6%。

    2025年03期 v.41;No.179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海拔公路隧道火灾烟气传播及控烟风速研究

    张梓豪;刘志强;

    为研究高海拔公路隧道火灾工况下烟气蔓延特点和控烟风速,采用FDS火灾模拟软件对四川某高海拔单洞双向公路隧道进行了火灾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风速组合对烟气蔓延的影响,得到了该隧道火灾特性及最佳控烟风速组合。分析结果表明:1)相较低海拔公路隧道,高海拔公路隧道火灾工况下的烟气扩散速度更快,温度更高;2)当高海拔隧道内发生火灾时,横通道通风能有效抑制主洞内烟气逆流,在主洞纵向风速为3 m/s、横通道控烟风速为1 m/s时,满足抑制主洞烟气逆流和横通道无烟气蔓延的要求,故推荐该风速组合为最佳控烟风速组合。

    2025年03期 v.41;No.179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AutoCAD二次开发在隧道低压配电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晏鹏博;王松涛;李弘博;

    为解决隧道低压配电系统设计中人工绘图效率低的问题,基于ObjectARX技术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研发了一种隧道低压配电自动化绘图系统。首先采用分类分析法及流程分析法对隧道低压配电系统图的特点及设计过程进行分析,为自动化绘图系统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Excel COM组件读取负荷表中的回路信息进行负荷计算,并根据模块化的绘图思想,通过插入块参照的方式完成图纸绘制。结果表明:1)系统绘制的图纸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且相较人工绘图,绘图时间减少约75%;2)系统能根据输入的变电所负荷数据,合理选择各回路的电气设备型号并统计设备数量。该自动化绘图系统能为隧道低压配电设计提供高效且可靠的支持。

    2025年03期 v.41;No.179 14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路隧一体化的高速公路隧道应急管控研究

    杨飞;曹佳宝;罗密;彭巍;郭家宝;贺晋;

    针对高速公路主线与隧道区域应急联动响应效率低、二次事故风险高等问题,以提升路隧协同应急能力为目标,重点探讨狭义预案框架下的路隧一体化应急管控体系。先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总结了路隧应急管控的信息流转过程与处置流程,整理了基于事件严重程度的分级响应原则;后结合衡永高速公路建设实践,通过工程案例验证了管控系统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路隧一体化管控体系通过及时预警和快速响应,显著提升了应急管理水平,其建立的标准化处置流程与多源信息融合机制为智慧高速安全运营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2)平台上线后,实现了交通事件秒级发现,且准确率大于97%,平均应急响应时长缩减了82%,处置效率提升了67%。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2025年03期 v.41;No.179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EM-DeepLabv3+的隧道衬砌裂缝图像分割算法

    张柏松;孟昊;

    针对运营公路隧道规模大、养护任务重,传统人工巡检方式检测隧道衬砌裂缝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快速、智能、精确识别裂缝的技术方法。该方法基于EM-DeepLabv3+的语义分割改进模型,利用自建的隧道裂缝数据集进行训练,并与其他3种经典模型进行精度、速度及模型大小对比。结果表明:1) EM-DeepLabv3+的精度指标mIoU、mPA分别为64.9%和78.9%,相较其他模型,mIoU分别提高了13.8%、24.1%和16.2%,mPA分别提高了17.9%、29.7%和15.2%;2) EM-Deeplabv3+的速度指标FPS为157.07帧/s,相较其他模型,分别提高了106.19帧/s、114.25帧/s、66.43帧/s;该模型大小仅为22.4 MB,不足其他模型的15%;3)轻量化的EM-DeepLabv3+能对裂缝进行快速精确分割,丰富了现有的隧道病害智能识别模型,可用于隧道衬砌裂缝的检测。

    2025年03期 v.41;No.179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岩溶区运营公路隧道渗漏水可维护性处治技术

    王海舟;熊飞龙;蒋雅君;曹丹阳;郭玉龙;

    为对岩溶区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进行长期有效的处治,依托实际工程处治实施,形成了病害处治技术和隧道排水系统可维护性改造措施,并基于隧道渗漏水病害的调查结果,提出了“以排为主,恢复能力”“治养结合,便于维护”的基本原则。工程应用结果表明:1)采用凿槽埋管引排、钻设泄水孔和泄压孔、衬砌裂缝治理等措施,能有效恢复排水系统能力;2)增加施工缝、衬砌边墙、侧沟盖板等部位的检查孔,对排水系统可进行维护性改造。通过实施效果检查,验证了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可为同类工程处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3期 v.41;No.179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云雾山隧道电缆沟倾斜及路面变形段综合处治设计分析

    童奕飞;赵益鑫;周雄;

    以重庆市成渝环线渝遂段云雾山隧道左洞电缆沟倾斜及路面变形段为研究对象,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结果,分析了隧道病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仰拱拆换+钢管桩注浆加固和钢管桩注浆加固+加强路面层2种处治方案,且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处治效果。结果表明:2种处治方式均能满足衬砌结构安全性规范要求,且仰拱拆换+钢管桩注浆处治方式效果更佳,可供同类隧道电缆沟及路面病害处治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179 177-18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交通工程

  • 低空物流领域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周纪君;李远哲;陈珍;谭明军;刘馥齐;

    为推动低空物流领域发展的深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围绕通导监保障体系、低空管理保障体系、低空飞行保障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分析表明:1)当前发展的通感一体化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惯性导航、ADS-B技术等主流技术,虽能为低空物流配送提供精准可靠的通信与导航支撑,但仍存在着覆盖范围不足、稳定性受限等问题;2)低空空域管理聚焦于空域划分和航线规划,低空安全监管围绕着法律法规、运营安全监管等方面,低空飞行服务则主要以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为主,但仍存在着低空空域管理尚不完善、安全监管难度大等问题;3)低空飞行保障研究重点聚焦于地方政策、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方面,但缺乏细致的分类标准和技术管理规范;4)通过归纳和总结研究现状,提出了在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与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供推动低空物流领域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179 18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数智化运维管理探讨

    王秋;王强;胡永恺;徐观潮;周纪君;

    针对现有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管理中存在运维效率低、运维经费受限、运维人才不足和运维标准不规范等问题,结合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现状及需求分析,探讨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数智化运维管理办法,包括建立运维组织机构、制定运维制度体系,编制运维预算成本。基于此,构建数智化机电运维平台,并基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体系及其运维作业流程要求,针对收费站、服务区、路段、隧道等高速公路关键部位的机电系统运维管理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表明:通过建设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数智化运维体系,能全面提升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运维效率和精准性,为智慧高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公众高质量出行提供保障。

    2025年03期 v.41;No.179 197-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速公路门架式情报板对雷达车辆检测效果的影响研究

    赵斌;陈天益;骆中斌;

    针对广深高速虎门段超大流量、超多车道、超宽断面等复杂交通场景下,毫米波雷达(简称雷达)检测车辆时可能存在受门架式情报板干扰的问题,采用分析车辆位置数据热图和断面车辆检出率方法,对雷达安装位置与门架式情报板的相对距离、雷达安装高度对检测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广深高速实际场景应用中,通过调整雷达安装高度和与门架式情报板的相对距离,可提升雷达的检测效果;实验室标称500 m距离的雷达在实测350 m断面处的车辆检测率降至91.56%;当雷达安装高度为10 m、且距离门架式情报板200 m时,雷达在200 m和250 m断面处的车辆检测率分别为96.56%和93.78%;2)在200 m至250 m区间内,门架式情报板对雷达的干扰最小,在此间隔内布设雷达可有效降低干扰影响,提高检测精度。研究结果为路侧雷达感知设备的精细化布设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有结构障碍物的路段感知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提供了优化方案。

    2025年03期 v.41;No.179 205-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PLC的交通信号灯自适应控制研究

    蒋平;柴发宝;谢梓诚;

    为解决现有道路交叉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模式相对固定、自适应控制不足而导致交叉路口通行效果未能达到最优的问题,使用PLC作为核心控制设备,采用模拟仿真的方法,对道路单个交叉路口不同通行需求下交通信号灯自适应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通行需求下交通信号灯自适应控制方法。该方法对现有交通信号灯控制模式有2个方面的改进:一是根据交叉路口变化的通行需求,应用PLC动态切换信号灯控制模式,使交叉路口的信号灯动态地响应通行需求,以使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二是使交通信号灯系统根据各方向拥堵情况的变化动态调整各方向的通行时间和路口单次循环时间,从而更好地平衡各方向的拥堵状况,提高交叉路口通行能力。通过仿真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总体上降低了车辆在路口的无效等待时间,并在各方向拥堵长度不等时降低了各方向不均衡拥堵状况,提升了路口的通行能力,对改善交通信号灯控制效果可起到积极作用。

    2025年03期 v.41;No.179 213-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